
文|塔山居士
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“典”命名的法律,《民法典》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,更以1260条法律条文编织出一张覆盖公民生老病死、衣食住行的权利保障网。这部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,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逻辑,将抽象的法理转化为具象的温情,让法治成为照亮千家万户的“灯塔”。
从“权利宣言”到“生活指南”:法典的民生底色。《民法典》的独特之处,在于它始终以“人”为坐标:从胎儿继承权的确认,到数字时代虚拟财产的保护;从小区电梯广告收益的集体归属,到“离婚冷静期”对婚姻家庭的审慎守护,法律条文与百姓生活的痛点精准对接。在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纠纷中,社区依据民法典第278条“三分之二业主同意”条款,化解了长达两年的邻里矛盾;在乡村振兴一线,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依托民法典物权编,为农民吃下“定心丸”。这些实践印证:法典的生命力,在于它既能回应“鸡毛蒜皮”,也能锚定“诗与远方”。
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防”:基层治理的法治“破冰”。传统治理中,基层干部常困于“救火队”角色,而民法典的普及正在重塑这一逻辑。某县城推广“法律体检”进企业,针对合同漏洞、用工风险等隐患,提前援引民法典合同编、侵权责任编提供解决方案,将纠纷化解在诉讼前;在乡村,“法律明白人”以“吃烧烤讲法典”的乡音俚语,把高空抛物、民间借贷等法律知识融入茶余饭后,让预防性治理扎根乡土。数据显示,某地开展“法典护苗”校园普法后,未成年人网络打赏退款纠纷同比下降42%。这些案例无不揭示:法典不仅是化解矛盾的“手术刀”,更是社会风险的“预警器”。
在变革中守护人性之光:数字时代的法治温度。面对数字化浪潮,《民法典》展现出前瞻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品格。某快递公司利用“AI+大数据”提高配送效率,却因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被起诉,法院援引第1035条“个人信息处理最小必要原则”,判决企业整改并赔偿;在直播带货纠纷中,主播“全网最低价”的承诺被认定为合同要约,消费者依据法典第491条成功维权。这些案例传递明确信号:技术可以奔腾向前,但人的尊严与权利始终是法治的圆心。正如法学界所言:“法典在拥抱数字文明的同时,为人性保留了一片不容逾越的绿洲。”
总而言之,我们要让法典成为“流动的文明”。《民法典》实施三年间,从“纸面之法”到“行动之治”的跨越,印证了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与“法治是最大的民生工程”的辩证统一。未来,需继续以“绣花功夫”推动法典精神浸润基层:在社区网格中开设“法律会客厅”,用“抖音普法”点燃青年学法热情,借“AI法律助手”实现服务零时差……唯有让法典走出法庭、融入烟火,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公民权利的“护身符”、社会进步的“加速器”。当每一份合同签字更慎重、每一次争吵多一分理性时,便是《民法典》在书写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最美注脚。
责编:舒千羽
一审:舒千羽
二审:蒲长征
三审:钦佩
来源:中方县融媒体中心
本作品由中方县融媒体中心原创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!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,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!
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(7月7日—7月13日)
时政微观察丨总书记深情寄望电影工作者
坚守艺术理想 不负时代使命
重温总书记重要论述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
学而时习之|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
习近平会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
看图学习丨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 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